东汉末年天灾人祸,[bai]民不聊生,汉室衰微,诸侯军阀割据一方。谋士毛玠为曹操献策“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曹操谨记在心,在汉献帝从董卓部下手中逃回洛阳后,亲自赶到洛阳连哄带骗将汉献帝裹挟至许昌,营立汉室宗庙社稷,定都于此,并开始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毛玠献计于曹操之前,袁绍的谋士沮授就曾建议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只是袁绍前怕狼后怕虎,未能采用。直到曹操得手袁绍才追悔莫及,想了个亡羊补牢的法子想将汉献帝迁到鄄城,结果被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指责其依仗地大兵多,割据一方,完全不将汉室放在眼中,袁绍唯恐众怒,不得不上书自责。
此时,曹操已将汉献帝身边人全部剪除,在朝中广树党羽,遍布爪牙,俨然成为操控汉献帝这个傀儡皇帝的幕后真皇帝。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正言顺”身份下,二十多年间曹操不仅聚拢了如董昭、钟繇等原汉室臣僚,更收获了大批士人的归心,如荀攸从刘表处、郭嘉从袁绍处投奔曹操,而避乱江南的杜袭与赵俨等人也先后归顺。除了这种士林声名、政治优势,在军事上曹操也是指哪打哪,占据了大义之名,先后以武力消灭了陶谦、吕布、张绣、袁术、袁绍、刘表、马腾等军阀割据集团,并平定辽东、击败鲜卑入侵,统一了北方地区。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阳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成功掌握了“天下大义”和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权,因为汉献帝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得到天下认可,面对皇帝诏令,各个诸侯哪怕知道这实际上是曹操的意思,也无可奈何。接受诏令无异于自断爪牙,不接诏令便会成为真正的“汉贼”。
春秋时期,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人战功彪炳,但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除掉他们。齐景公担心这三人并非能轻易除掉的人,晏子便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各自陈述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
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这两人。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晏子只用两颗桃子,就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这条阳谋的高明之处在于当时“好面子”的风气和晏子对三人性格特点的精确把握。三人都是猛将,古冶子做事比较含蓄,不喜声张。田开疆在战场上立下不少功劳,是三人中立功最多的人。而公孙接则属于急性子,晏子的阳谋能成功,公孙接的“急性子”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