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大铜锅。供全寺僧人温饱用的,直径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关于这两口锅,还有“泼砂不漏米”之说,原来,锅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动,砂石会沉入锅底的凹陷处。
四宝:石鱼。龙王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后来人间大旱,玉帝送给潭柘寺消灾。一夜大风雨时,石鱼从天而降,掉在院中。据说石鱼身上13个部位代表13个省,哪省有旱情,敲击该省部位便可降雨。
五宝:循环水:寺院东路有一座方形流杯亭,名“猗轩亭”。亭内巨大的汉白玉石基上雕琢有弯弯曲曲的蟠龙形水道,当泉水流过时,放入带耳的酒杯,任其随水飘浮旋转,止于某处,取而饮之,并饮酒作诗,这就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曲水流觞”习俗。
由于历代皇帝对潭柘寺青睐有加,从寺院的命名、寺院建制、寺院土地等都给予了特殊的待遇,更是由国库中拨出大量银两来修缮潭柘寺,使得潭柘寺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在佛教界的地位,在京郊寺院中都是屈指可数的。潭柘寺是可以使用黄色琉璃瓦的少数寺院之一。潭柘寺的“大雄宝殿”采用了中国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殿式,还采用了只有皇宫才可以用的金黄琉璃瓦,仅在下层屋檐用了绿琉璃瓦剪边,以示与皇家宫殿相区别,可见其地位之高。
关键字: 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