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世界之最 > 人类人文 > 正文
导航

盘点2021年十大新冠疫情谣言:擦亮双眼,流言止于智者(5)

观看16人 | 编辑:hph | 发布:2021-12-20

四、病毒篇

8、核酸检测验不出德尔塔病毒?

变种病毒逃不过核酸检测“法眼”

今年7月,南京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罪魁祸首锁定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传言称,南京疫情之所以传播如此之广,是因为新冠变异毒株可以避过现有的核酸检测。

真相: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纯琪表示,德尔塔毒株主要仍是由原始的新冠病毒毒株变异而来的,变异的部位主要是病毒颗粒表面与受体结合的刺突蛋白,而这样的变异是不会影响核酸检测的结果的,因此核酸检测仍是目前检测新冠病毒最有效的方法。

资料显示,新冠病毒是RNA病毒,也就是病毒颗粒中包裹着的病毒核酸是RNA,而利用病毒RNA与人体染色体的序列不同,就能够用特异性核酸检测的方法检测出病毒的存在。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柯昌文表示,核酸检测是目前新冠肺炎病例诊断的“金标准”,在感染者发病前1到2天即可检出,在发病后7到8天仍可检测出核酸阳性。作为比较成熟的诊断方法,其检测结果比较可靠。

9、新冠肺炎疫情存在两个月循环周期?

目前数据不足,或仅是巧合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新增病例的数量时多时少。今年10月,有国外媒体报道,自2019年新冠病毒开始传播以来,感染病例数量通常会激增约两个月,而后下降约两个月。于是,有人据此推测,新冠病毒传播存在着神秘的两个月循环周期。

真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胡必杰表示,所谓两个月的神秘循环规律,从科学角度严格评估目前数据似乎还不够充足,也没有相关学术论文的统计资料能证实这一点,这可能只是一种巧合。

这一猜想最早是由《纽约时报》的作家于今年9月初在社交网络上提出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认为,尽管疫情有起伏,但“两个月的循环周期”从理论上不太能说得通,实际观察新发病例数值的曲线,循环周期并不是很明显。例如,土耳其的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周期很短,而印度的新冠肺炎疫情经历的第二个流行周期明显比第一个周期要短,巴西的疫情变化更是没什么规律可循。

专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否反复,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病毒的传染力、二是人类的防疫措施。

在病毒方面,今年8月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出现较大规模反复,主要是由于德尔塔变异毒株导致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传播速度较快。

在防疫措施方面,尽管不同疫苗对于预防感染的有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并且都面临着有效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的问题,但是所有疫苗在预防重症方面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有效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认为,实际上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有的传播不出去,有的变成了优势毒株,比如德尔塔。“病毒变异是一种常态,变异的规律尚在研究中。疫苗仍是对抗病毒的有效手段,但与病毒变异相比,疫苗仍属于被动的‘追着病毒跑’。我们希望可以主动出击,积极研究病毒演变规律,研制出更加广谱的疫苗。”他说。

10、新加坡发现新冠病毒是辐射细菌?

其病毒属性已获全球认证

今年9月,网络上出现了一条危言耸听的消息。消息称,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新冠肺炎患者尸体进行尸检的国家。经过尸检,他们发现新冠病毒不是病毒,而是暴露在辐射下的细菌,这些细菌在血液中凝结,导致人类死亡。

真相:新加坡卫生部官网发文辟谣:新加坡没有进行过这样的尸检,该传言陈述了有关感染新冠病毒病理生理学的虚假信息,这些信息并未得到证实。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显示,新冠肺炎是一种由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根据我国于2021年4月14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修订版)》,新冠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直径60到140纳米。

此外,全球第一个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尸检的国家是中国。据报道,《法医学杂志》2020年2月25日发布了世界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报告,这份报告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刘良团队的成果。2020年2月16日,按照国家法律政策的相关规定,刘良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冠肺炎患者遗体的解剖工作。

 

关键字: 谣言 新冠

>点击展开全文<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02-2020 巴拉排行榜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闽ICP备15006743号-2